赵括(生年不详-公元前260年),嬴姓赵氏,名括,来自战国时期赵国。他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,而赵奢是著名的军事人物,甚至与后来的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以及三国时期马超有着血脉关系。赵括从小便展现出了过人的才智,尤其是在兵法上的天赋,能言善辩,甚至连其父赵奢也难以与他争锋。尽管如此,赵括的成长环境并不充满艰辛,他出生在官二代的家庭,鲜有经历过战争的严酷,因此赵奢对他能否胜任统领之职并不看好,深怕他一旦出征,可能会给军队带来灾难。
赵孝成王四年,秦国发起了对上党的进攻,时任上党太守的冯亭守不住城池,便打算将上党交给赵国,自己得以逃避战祸。赵孝成王被上党的富饶所诱惑,虽然赵豹曾提醒过他要小心处理此事,但他依旧决定接管上党,派兵前去接收。这一举动引发了秦国的愤怒,他们立即将矛头对准赵国。赵国派遣了廉颇领军驻守长平,意图抗衡秦军。
展开剩余70%赵孝成王七年,因与秦将王龁交战屡次败北,廉颇选择坚守防线,不主动出击。赵王却认为廉颇过于胆怯,屡战屡败,国威受损,战斗力下降。秦国国相范雎见此机会,开始策动反间计,挑拨赵国内部。他暗示赵国的将领们,最令秦国忌惮的是赵括,他虽未亲自领军作战,但深谙兵法,作战勇猛,不同于廉颇的防守型战术。赵孝成王听后,愈加倾向于启用赵括,并开始对廉颇表示失望。
在赵孝成王的坚持下,蔺相如虽然重病在床,依旧出面劝阻赵王,指出赵括虽能言善辩,兵法高深,但缺乏实战经验,面对复杂的战争局势可能难以应对。然而,赵孝成王执意任命赵括为将,认为年轻有为的赵括能为赵国带来新的胜利。赵括临行前,甚至连母亲也上书劝阻,认为赵括以自我为中心,不懂得珍惜士兵的生命,与父亲的爱兵如子截然不同。但赵王依然不为所动,决定赌一把。
赵国一旦决定让赵括执掌大军,秦国迅速作出了反应,派遣了著名的白起为主将,与赵括展开对决。赵括不顾父亲的防守战术,采取了更加激进的攻势。他信奉父亲“狭路相逢勇者胜”的理念,决定直接与秦军对抗。第一次交锋,白起故意示弱,赵括相信这是一个大好机会,立即追击秦军。然而,赵括深入敌阵后,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稳守阵地,同时切断了赵军的补给线,导致赵军陷入了困境。经过四十六天的围困,赵括指挥大军分四路突围,但终因战略失误,突围失败。赵括最终被秦军的弓箭射中,不幸战死。
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,仅有两百四十名年轻士兵勉强带回了消息。赵国因此大为震动,作为曾经强大的军事大国,赵国的实力受到了重创,从此走向了衰弱。历史对于赵括的评价多为负面,认为他过于自信,陷入了“纸上谈兵”的困境,导致了四十万大军的覆灭。然而,欧阳修曾指出,新进的年轻将领往往充满锐气,而老成的将领则更加稳重。在赵孝成王急于显示自己功业的情形下,他忽视了蔺相如的忠告,决意任用赵括,这一决定最终导致了长平大败,赵国实力的丧失。
从赵括的故事中,我们可以看到,面对战争或是人生的重大决策时,过于激进和自信而忽视现实情况、忽视他人意见,往往会带来巨大的代价。今天许多人在追求成功时,往往没有充分评估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环境,只凭热血和冲动做决定,最后的结果也许会是惨痛的失败。正如彼得·蒂尔所说,成功的人通常会比别人更深思熟虑,而不是盲目行动。成功的关键是要在冷静思考后,稳步推进,避免激进和鲁莽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