卿是古代一种官阶的称呼,指的是高级官员或一种亲昵称呼。在先秦时期,各诸侯国的官制里都设有卿这一等级,分为上、中、下三等,其中上卿为最高的分级。民间流传还流露出这样的一种说法:大国的下卿相当于小国的上卿,而大国的上卿则相当于小国的太上皇。这种对比体现了卿这一头衔在等级与权势上的现实差异与社会想象。
同样值得注意的是,关于“上卿”这个称谓的定位,并非指某一个具体的官职。它并非具有固定职权的任命,而是一种爵位化的荣誉,一种对功勋与身份的肯定。它常常被解读为对个人在国之面貌、国家姿态上的象征性认可,授予后一个人的言行也会在朝野之间产生示范效应,决定着本国在他国眼中的态度与分量。
唐代高适曾以诗歌点出上卿的地位之高:“上卿才大名不朽,早朝至尊暮求友。”这句诗从侧面印证了上卿在贵族与官僚体系中的崇高声望,以及他们在朝廷日常交往中的影子作用。上卿并非实职的职位,但其社会地位与影响力却能穿透日常的官僚程序,成为国君对外示威与谈判时的重要背书。
展开剩余66%甘罗之所以被人提起,往往不仅因为他的年少成就,更因为他出身于秦国的名门望族。甘罗的祖父甘茂是秦国的左丞相,一代名臣;父辈亦为官宦世家。因此,甘罗自幼身处显赫家族的氛围之中,具备了与同辈不同的社会背景与人脉资源。这样的出身,使他在尚未稳定的贵族制度中,仍然具备非同一般的崛起条件。
当甘罗只有十二岁时,祖父甘茂已去世,甘罗以童子之身在历史中初露锋芒。传记记载他自幼聪慧过人,声名远播,少年时即被秦国的朝廷名臣吕不韦招入门下,成为门客中的一员,身份相当于“少庶子”——家中侍奉之人却已具备重要的阅历与人脉。凭借家庭的背景、个人才能以及门下的关系网,甘罗比同龄人更早理解国情,起步时就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。
独揽朝政的吕不韦对秦国的未来有着强烈的野心与热情,他希望通过扩张来提升自己的权势与封地。多年积累之下,他设下攻打赵国、以此扩大河间封地的计划,试图借外部战争来实现私利的扩张。在此背景下,太子丹被燕国送来秦国做人质,攻打赵国的外部条件才逐步具备。吕不韦对形势并非完全放心,遂拟派张唐前往燕国担任宰相,以防万一。
然而,张唐因畏惧风险而不愿前往,屡次推辞。吕不韦反复劝说均无果,十二岁的甘罗却提出要亲自试一试。起初,吕不韦对这个年少人选颇为不以为意,甚至让他先别插手。但甘罗坚决据理力争,主动承担起这一重任,最终得到吕不韦的认可。此后,甘罗亲自请缨,主动请求先赴赵国与张唐沟通,以打通关节、确保行动不致引发混乱,秦始皇也对这一安排给出批准。
在赵国,甘罗以罕见的口才与辩才,成功为秦国争取利益。他通过谈判与说服,帮助秦国获得赵国的五座城邑,并以某种方式促成燕国向秦国提供的十一座城邑的形势配合。甘罗将这次外交行动的成效带回秦国,秦始皇亲自赐予他上卿之职,正式在朝廷中赋予其更高的荣誉与地位。这一战果使他在短时间内成为人人瞩目的焦点。
然而,历史的记载在此后便少有关于甘罗的丰功伟绩的续述。此次胜利的获得,固然与秦国的综合国力强盛有关,但甘罗的谋略、外交手腕与辩才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。也因此,后人常常讨论:一个弱国若无外交之策,是否就只能以兵力为先?而强国是否就可以无端动刀兵、强取土地与人口?这似乎也在提醒人们,人才在历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。古往今来,像甘罗这样早慧的神童,确有实证留存于史册。
参考文献:《战国策》
发布于:天津市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