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8年11月,波利卡波夫设计局接到了一项重要的任务——研制一种重型战斗机。由于当时其他战机项目正处于繁忙的开发阶段,设计局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延误,直到1940年,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不久,才终于决定任命主设计师,开始着手开发名为TIS的重型战斗机。
TIS是一种全金属结构的悬臂式双座双发战斗机,独特的设计使其拥有修长而流线型的机体。为提高飞行稳定性,飞机的较低水平尾翼翼尖上安装了双垂尾。这种设计在当时的航空技术中具有前瞻性。第一架原型机被命名为TIS“A”,并于1941年9月成功首飞,标志着这一机型的重要一步。
这架战斗机配备了串联座舱,座舱顶部装有可滑动的舱盖,飞行员与一名无线电员兼炮手背对背坐在座舱内。两人之间有一块坚固的装甲板,旨在减少敌方子弹威胁对两位飞行员的伤害。此外,座舱内的其他部分也会设计有保护装甲,以增加整机的生存能力。
展开剩余70%在武器配置方面,TIS战斗机表现出色。其机翼根部安装有两门20毫米机炮(一些文献记载为两门20毫米机炮和两挺12.7毫米机枪,每门机炮的弹药容纳量为350发,每挺机枪为400发),机头位置则布置了另外四挺7.62毫米航向机枪,单挺机枪备弹达到1000发。此外,设计者计划在机背和机腹各增设一挺7.62毫米机枪,以便炮手能够灵活应对来自不同方位的空中威胁。战机还具备弹药挂载能力,机翼下可各挂载一枚500千克的FAB-500航弹,以执行地面攻击任务。
在动力系统方面,设计师原本计划在飞机翼下的吊舱内安装两台AM-39发动机,但由于这款发动机在当时未能按时到位,最终TIS(A)实际装配的是1400马力的Mikulin 12缸AM-37发动机,驱动的是VIsh-61SF三叶螺旋桨。战机配备的是后三点式起落架,其主起落架位于发动机舱下方,能够向后收纳,尾轮也可收进机尾部,确保飞机在起降时的流畅性。
尽管在测试中期望在7400米的高度达到634千米的最高时速,但实际测试中却只能达到554千米,这表明发动机难以支撑着5800千克的飞机空重。此外,战机的方向稳定性也未能达到设计者的预期。由于当时的苏德战争导致苏联工业的迁移,加之难以找到合适的发动机,致使这一原型机的进展缓慢,相关工作被严重搁置。
1943年下半年,第二架原型机被制造出来,这架改进后的飞机被称为TIS(MA)。它搭载了改良后的AM-38发动机,单台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达到了1665马力,理论上提升了战机的低空飞行性能。然而,随着重量的增加,发动机依旧难以承受,该机的空重约为6260千克,实际最高时速仅为535千米,最大飞行高度也仅有6600米。
在武器配置方面,TIS(MA)显得更为激进,机头位置安装了四门20毫米机炮,机翼上则装备了两门37毫米航炮(并计划为未来安装两门45毫米炮)。不过,原先设计的朝向后方的腹部机枪被取消,而为了增强火力,机背原本的7.62毫米机枪计划提升口径,机翼下的挂载能力则得以保留。
从TIS重型战斗机的设计之初,发动机的选择就一直困扰着设计师。当时苏联并没有合适的发动机可供使用,随着波利卡波夫在1944年夏天的不幸去世,TIS的设计工作也随即停止。此外,TIS(MA)在9月的一次着陆中受到严重损坏,未能得到修复。实际上,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,喷气式战机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。若TIS能够提前两年获得所需的发动机,或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它将会有机会投入生产并服役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