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往往以帝王将相的传记为主线,似乎普通百姓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冰冷的数字。然而,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力量,恰恰来自这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。他们并非只是户籍册上的一串名字,也不仅是战场上随时减少或增加的人口,而是真实存在、有血有肉的人。他们同样会喜怒哀乐,有着自己的思虑与牵挂,与我们今日的人们相比,并没有太大差别。
1975年,考古学家在湖北孝感市云梦县睡虎地先后发掘出两座秦代古墓。这两座墓葬位置相邻,一大一小。大墓出土了一千余枚竹简,记载的是战国晚期秦国的法律条文与部分案例,被称作“睡虎地秦墓竹简”,是研究秦律的重要资料。相比之下,小墓显得简陋寒酸,随葬品几乎没有,唯一特别的是两块长约二十公分的木牍,木牍正反两面写满了文字。这些文字是一对秦国士兵写给家中哥哥的家书。尽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,但当考古学家解读出来时,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真切的人情冷暖与兄弟之情,那是一段既普通又令人心酸的故事。
展开剩余76%一:两封跨越时空的家书
通过家书可以得知,这两名士兵是亲兄弟,籍贯为南郡安陆县。他们的名字分别是黑夫与惊。兄弟二人并非长子,家中还有一位哥哥名叫“衷”,以及一位未记名的姐姐。黑夫与惊对兄长极为尊敬,因此在信中常用恭敬的语气称呼。
黑夫在信里先是问候母亲与兄长,然后提到自己与弟弟因军务分开过几日,如今重逢后一同写信。他们希望母亲尽快寄钱,因为从冬天出征到夏日来临,他们依旧缺少夏衣。如果家乡丝布便宜,可以买布料做好带来;若价格昂贵,那就直接寄钱,他们自己购布制衣。他还提及淮阳地区爆发叛乱,他们即将随军前往,或许要久战,所以所需的钱财必须充足。此外,他询问自己在战场上应得的爵位是否已经批下,并嘱咐兄长不要忘记替他们感谢送文书的人。最后,他叮嘱兄长代他们向亲族问候,并特别提到要让新弟媳和嫂子好好照顾母亲,不要与老人闹矛盾,因为世道艰难,唯有齐心协力才好。
弟弟惊的信内容与黑夫大致相似,但语气更为急切。他提到自己欠了同袍垣柏的钱,马上到期归还,因此家里务必要寄来五六百钱,否则他“即死矣”,甚至夸张到说再不寄钱自己就活不下去。虽然略显调皮,却也让人读出他在困境中无奈的急切。此外,他还流露出柔情的一面,郑重提醒家中新媳妇和嫂子:出门砍柴不要走远,尤其别去新征服的地区,因为那些地方治安混乱,潜藏危险。这样的叮咛,显得格外细腻真挚。
二:家书背后的故事
从信中信息推断,兄弟二人写信的时间应在公元前224年,即秦始皇二十一年。当时秦国对楚国发动大规模进攻,淮阳爆发叛乱,他们正在随军作战。值得注意的是,按照《周礼》记载,一户人家同时服兵役的人不能超过一人。然而黑夫与惊却双双参军,可见秦国此时人力紧张到极点。秦国人口大约五百万,却为攻楚先后动员百万大军,几乎每五人中便有一人要上战场。
而更令人关注的是,家中的长兄衷并未随军。结合秦制,未满十七、年逾六十、女性以及官吏、残疾人可以免役。衷既不是女性,也不太可能年老,亦无官职,因此极可能是残疾之人。这也解释了为何家书中常提到衷需承担家务与照料母亲。家境本就拮据,两个弟弟还不断索要钱财与衣物,衷的负担可想而知。
从信中细节可知,秦军士兵并没有固定军饷,军装需自备,难怪兄弟二人频繁向家里求助。然而,他们并未抱怨,相反,惊在信中还流露出作为“秦人”的骄傲,认为新占领地区百姓不守规矩,是导致治安混乱的原因。这种由衷的自豪,正是秦国能够统一天下的重要精神力量。秦国实行二十等爵制,士兵斩首立功可获爵位与土地,还能为家人免罪减徭役。这种看得见的实惠,使士兵们愿意拼命,为秦国而战。
三:兄弟的最终命运
信中提到,他们即将随军攻打淮阳。历史记载,当时李信率二十万大军伐楚,起初进展顺利,连破多城。但就在关键时刻,昌平君在淮阳叛乱,李信不得不回军迎战,却遭楚将项燕尾随,腹背受敌,最终全军覆没。结合史料推断,黑夫与惊极可能葬身战场。
他们的信最终送达家中,衷却再也无法回应弟弟的请求。钱物无处可寄,债务无从偿还,重担尽落在他一人肩上。直到衷去世,他才将弟弟的家书随葬,作为最后的纪念。两封薄薄的信牍,承载的却是一个普通秦人家庭的悲欢离合,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残酷与无奈。
这两封跨越千年的家书,让我们得以窥见宏大历史背后,普通人最真切的生命印记。他们虽卑微,却依旧在乱世中努力生活,心怀家国,这才是推动秦国走向统一的真正力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